外資的測繪公司有哪些
美國天寶公司、瑞士徠卡公司、日本拓普康公司。

添加微信好友, 獲取更多信息
復制微信號
1、美國天寶公司先后并購了德國蔡司、瑞典捷創力、日本尼康測繪資質的公司并購,形成以GPS衛星測量技術為主導兼有全站儀的測繪儀器集團。測繪儀器的年銷售量在6億美元上下測繪資質的公司并購,折合人民幣50億。
2、瑞士徠卡公司并購了瑞士克恩廠,形成了以生產銷售航空攝影、GPS、全站儀、激光掃描儀器的綜合測繪儀器公司。年銷售額大概5億美元,折合人民幣40億。
3、日本拓普康公司最近同日本索佳公司合并,以GPS、全站儀為主,常規測繪儀器為輔,銷售額大概4億美元,折合人民幣30億。
華為正式申請地圖甲級資質,傳聞中的并購圖商還會發生嗎?
北京時間7月5日,自然資源部發布公示信息顯示,華為等7家單位申報甲級測繪資質,公示截止時間為7月11日。
在上述公示前, 業內消息顯示華為海思在看地圖方面的標的,根據了解,基本上獨立的圖商,都被華為“掃”過了一遍。 在尚未有確定的并購消息時,華為申請的地圖甲級資質進入公示期,距離拿下僅有一步之遙。
華為申請甲級地圖資質,很多人都會將其與華為 汽車 業務聯想到了一起,如果僅僅如此,那么就是低估了華為的戰略部署能力。 ICT巨頭劍鋒所指,必然是萬物互聯的數字世界。
地圖能力,是巨頭未來必備的基礎能力。隨著5G的到來,世界即將進入萬物互聯的數字世界,而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結合的紐帶,恰好就是地圖。隨著智能 汽車 、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發展,地圖的重要性會更來越高。
因此,在中國市場,巨頭就地圖能力展開過激烈的爭奪,現在大體格局已定。隨著華為的強勢進入,地圖江湖又會掀起風波。在國外,地圖的爭奪也曾經發生過,當年歐洲Here的爭奪戰之后的抱團,在日本, *** 牽頭發展適應未來的高精地圖又是另外一個玩法。
在上述公示信息前,全國共計有19家公司擁有甲級地圖資質。所以,地圖資源在 社會 上是稀缺資源,但地圖又是巨頭未來必備的基礎能力,爭奪戰就不可避免了。
地圖測繪是個苦活,據業內人士介紹,真正具備完整地圖及能力的公司,全國只有5家:四維圖新、高德地圖、百度地圖、易圖通和凱立德。
上述5家具備完整地圖的公司,除了百度地圖是巨頭自己打下的江山,有三家與巨頭聯系到一起,四維圖新與騰訊、高德被阿里整體并購,凱立德一度歸于小米和平安所有。
地圖能力,是被巨頭們認為必須具備的戰略能力。當年阿里并購高德后,騰訊馬上入股了四維圖新,百度則依靠購買其他家地圖數據的方式逐漸完善了自己的地圖能力。
對于華為而言,具備地圖能力也就只有兩條路:自己干和并購。自己干的話,仍舊需要自己去一點一滴積累數據,這個周期可能會很長。也有觀點認為,這僅僅是開發工具的問題,以華為的能力而言不用很久。
至于并購,因為圖商在業內是稀缺資源,尤其是具備完整能力、或者是積累了相當數據的企業,更是屈指可數。對于這樣的并購標的,買方處于劣勢位置。有消息稱,華為曾經想并購一家圖商,但最終因為這家圖商控股方不放手而告吹。
在這次的并購傳言中,華為接觸了多家圖商,其中兩家是初創公司,一家是老圖商,但在等來并購的信息前,華為申請資質的公示先來。因此,也有業內人士認為,華為接觸多家圖商的目的,可能并不是為了并購,而是為了行業探底。
不管怎么樣,華為必然是要具備地圖能力的了。這種能力,是華為必須擁有的底層能力之一,未來在采圖、制圖和更新能力上,華為應該都可能會有自己的解決方案。至于數據積累,那更多是要看時間了。
在國外,地圖領域曾經上演過著名的“Here”爭奪戰。2015年,諾基亞要把旗下的Here地圖出售,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激烈爭奪。
包括美國 科技 巨頭的Facebook、蘋果、微軟,以及 汽車 制造商和服務商的奧迪、寶馬、奔馳、Uber,甚至國內的百度、騰訊、四維圖新等,都希望將Here收入囊中。
最終的結果是,德國三大豪華車企奔馳、寶馬和奧迪,抱團將Here收入囊中,耗資32億美元,當然,這個價格比諾基亞81億美元購買的 汽車 導航軟件開發商Navteq要便宜多了。
奔馳、寶馬和奧迪抱團拿下Here,當然不是為了LBS服務了,目標直指的是自動駕駛時代對高精地圖的需求。
在日本,則由一家日本 *** 支持的名為Dynamic Map Planning的制圖公司,發展高精度地圖。這家公司由三菱電機、地圖開發商Zenrin、以及9家 汽車 制造商聯手創辦。
其中,三菱電機提供測繪設備,車企提供 汽車 ,地圖開發商負責制圖,裝在 汽車 上的特種測繪設備,將測繪到的數據進行數字化處理,從而轉化為地圖。按照計劃,這個地圖將會覆蓋主要高速公司和其他等級的公路,總長度達到127公里。
從上述的兩個例子來看,國外的公司傾向于抱團發展高精度地圖,甚至日本更是由 *** 牽頭發展高精度地圖,這對于減少重復建設有一定的意義,畢竟,地圖是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。
更有一點,就是地圖的敏感性,尤其是高精度地圖的敏感性,Here之所以將百度和騰訊排除在外,也是有這方面的考慮。在中國,申請甲級資質同樣是不能有外資背景。北京初速度(Momenta)申請資質,還遇到這方面的風波。
國外抱團發展地圖,可以給國內公司啟發。作為基礎能力,數家公司抱團發展地圖,一方面可以降低彼此的成本,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復建設。目前,有了這樣的傾向,例如,上汽和東風都投資了初創公司晶眾,晶眾與一汽也有業務往來,或許將來會有股權的合作。
至于華為需不要并購圖商,正如在4月份上海車展,車智君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的媒體溝通會上, 曾經拋出問題——“華為未來會不會通過投資,或者并購的方式,補足自己做增量部件供應商不足的能力”,徐直軍當時的回答是“現在還很難回答你,一切皆有可能,一切皆無可能”。
隨后,在4月底,華為成立了哈勃 科技 投資公司,在5月底,華為成立了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,到6月份的發文確定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具體組織架構,到7月份的申請地圖資質。華為的速度,讓外界有了更多的期待。
高德地圖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
高德地圖是中國的。
高德主體名稱叫高德軟件有限公司,于22年8月成立,是中國領先的數字地圖、導航和位置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。
21年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全球精品市場,具備國家甲級導航電子地圖測繪和甲級航空攝影的“雙甲”資質,其優質的電子地圖數據庫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。
高德公司現狀怎么樣?阿里收購后,人員狀態如何?
阿里巴巴UC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正式以高德員工的身份亮相,宣布高德專注地圖服務,不做“團購導航”等O2O商業化形式,并稱高德不再背負上市公司的業績目標。
此舉不僅標志著高德過去多年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努力破產,更標志著自被阿里巴巴集團14億美元收購后,從高德自身來說,也在經歷財散人去的陣痛。
今年7月,阿里集團宣布高德私有化完成,阿里CEO陸兆禧將兼任高德控股CEO,原高德控股CEO成從武出任高德控股CEO特別顧問。
分析人士指出,盡管成從武仍留在高德,但CEO特別顧問明顯是虛職,成從武還留在高德一定程度上是為穩定高德原有人員的軍心。
在高德退市后,高德組織架構也進行了相應調整。張勤擔任COO,負責導航、數據生產等業務,俞永福作為成立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經理,兩人向CEO匯報。
張勤自06年起擔任高德CFO,于2010年7月帶領高德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,自2013年8月起張勤擔任高德公司董事,總裁兼COO。從職權看,張勤不再擔任新高德的總裁職務。
進入9月以來,高德進一步遭遇人員流失陣痛,原高德CMO(首席市場官)金俊離職,原高德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操盤手、高德副總裁郄建軍也將掛帥而去。
知情人士向騰訊科技爆料,自8月以來高德裁員,出現大量員工離職現象,基本只有技術方面相對穩定。高德被阿里巴巴集團全資收購后,很多職務也顯得沒有繼續保持的必要。
對離開的人來說,不在原位并非是壞事,如,百度收購91支付19億美元,阿里收購高德也支付14億美元的代價,很多人獲得財富后也開創了新事業,如王微已開始二次創業。
高德的高管也不例外,金俊離開后也實現人生又一跳,其加盟特斯拉中國區,擔任全球副總裁、大中華區CMO,其與特斯拉中國區負責人、全球副總裁吳碧瑄還是前同事。
從未來趨勢看,高德將跟幾年前的那個高德完全不同。一位業內大佬對騰訊科技表示,隨著考核體系發生改變,高德越來越不會是獨立公司,而是更多在阿里巴巴體系內發展
高德地圖是哪個國家的
中國
高德地圖自2002年成立以來測繪資質的公司并購,經過12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,積累測繪資質的公司并購了雄厚的技術力量,在地圖行業中構筑了高壁壘。公司在各項業務取得重大發展的同時,已成為行業領導者。
2010年,高德地圖提出了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戰略。依托汽車導航市場的領先地位,在產品、服務和商務模式上繼續不斷創新,迅速構建起支撐各類產品和服務海量用戶的“地圖云服務”平臺,力爭實現“四屏一云”的“移動生活位置服務門戶”戰略。
2013年5月,高德獲得阿里巴巴投資2.94億美元,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協議。
擴展資料:
高德地圖的定位:
高德地圖的定位是出行領域的一個開放平臺。一方面,它連接了現實世界的關鍵要素,如人、車、路和風景名勝。另一方面,與交通管理、旅游共享、汽車制造、旅游服務、生活服務等 *** 機構建立合作關系,幫助用戶解決交通擁堵,多樣化出行方式,提升出行體驗,以及其他核心問題。
高德地圖目前已積累了海量的交通大數據,可提供全國360多個城市和所有高速公路的實時交通路況,并實現了分鐘級更新,實時路況的準確率超過90%。高德地圖還與阿里云一起聯手打造了“城市大腦·智慧交通”,并在多個城市落地,目標是未來三年,讓合作城市的擁堵下降10%—20%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高德
參考資料來源:人民網-高德成國內首個億級日活出行平臺
評論已關閉!